看不見的AI機器人 正在改變大宗物流來源:億邦動力 作者:鏷心 2022-06-20 |
四月初的一個晚上,石宇接到一個求助電話:上海某鋼鐵企業的員工極度缺乏生活物資,問他是否能組織冷鏈運力,將郊區的蔬菜牛奶等物資,運到城市社區。 石宇是鋼蜂科技的創始人。接到求助電話后,鋼蜂科技緊急上線城配業務,幫該企業將生活物資配送至上海各個社區,解了燃眉之急。 整個4月,鋼蜂科技的城配業務為該企業配送生活物資及生產物資的車次達40次,訂單405次,服務人群1215人(含員工)。 鋼蜂科技并非自建車隊的物流公司,而是通過標準化方式對接大宗物流貨主與運力的技術公司。從2019年成立至今,鋼蜂科技積累了3萬車隊及數十萬司機,服務了圣農食品、浙江物產、圣象地板等企業。
在物流大面積受阻的特殊時期,鋼蜂科技的物流平臺顯示出獨特的靈活性——一個司機開到高速路口行程碼失效了,馬上調度另外一個車隊的司機過來接力。 所以,上述鋼鐵企業發現鋼蜂科技運力尚存后,索性將華東地區的生產資料和產品運輸一起交給鋼蜂科技。疫情漸緩的5月份,這家鋼鐵公司與鋼蜂科技簽訂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干線運輸合作。 立足于大宗運輸領域,鋼蜂科技聚焦基建材料運輸、工業原材料運輸和冷鏈運輸3個細分類目,通過數據和算法提高物流運輸效率,并將AI機器人應用于多個環節。從2020年5月份投入運營,鋼蜂科技每月承接的業務運費為數百萬元,2020年總業務量超過數千萬元,2021年已經超過數億元。 目前,鋼蜂科技已完成兩輪融資,投資方包括胖貓創投、順為資本、GGV紀源資本和金沙江創投。 01 如何破解物流標準化難題 大宗物流,包括煤炭、礦石、鋼鐵、糧食、礦建材料等,占到全國物流總運量的約92%,運輸總量超過500億噸。 大宗物流的運營一直是個難題,訂單層層轉包,大合同套小合同,貨主和司機之間至少還有2-3層關系。一個訂單來了,物流公司需要大量調度員去市場上找車。 石宇回憶自己見過的物流場景,“一個客戶幾百條線路,如果物流公司希望在每條線路上都有幾個車隊的話,那就意味著要找上千個車隊;如果物流公司每打10通電話才能找到一個車隊,那要打上萬通電話去滿足一個客戶的問題。更可怕的是,客戶線路每周都可能發生變化,那就意味著物流公司要不斷重復做這個事情?!? 中間的找車成本和運輸監控成本加起來,在物流公司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3%。 如何用技術提高效率,石宇想了四五年。 他是互聯網行業的老兵,有10年從業經驗。2015年,他加入頭部商用車車聯網公司中交興路,開始踏入物流行業,歷任中交興路副總裁、冷鏈馬甲CEO和胖貓物流總經理。 進入物流行業后,石宇發現這是一個供需皆苦的行業?!耙话阋粋€規模很大的市場,要么是買方市場,要么是賣方市場,至少有一方會覺得很爽。但是大宗物流里,是供需雙方都不滿意,需求方覺得物流成本高,服務可靠性差,供給方覺得不賺錢,運營成本高。為什么幾萬億的大市場里大家都覺得不好,錢哪去了?根源在于流程節點多,而且每一個節點都是手工作業操作,把這些成本消耗掉了?!? 石宇總結,在這樣一個市場中,如果能夠改善1%的效率,意味著創造了百億價值。而改善效率的關鍵,在于標準化。 鋼蜂科技研發了一套數據模型,對貨主方或大型物流公司的運輸需求進行拆分。
貨主的運輸需求有多少條線路?多少個節點?是一點到多點,還是多點到多點? 當甲方需求標準化后,定價、計費和交付條款也能夠繼而標準化。 貨主可以使用鋼蜂科技提供的“貨運通”小程序,實現訂單管理、貨物跟蹤、異常預警和結算管理。 同時,鋼蜂科技還要將乙方的運力標準化。 車隊使用SaaS工具及“車隊寶”小程序,進行車隊的運力管理、運單跟蹤、異常處理和結算管理。哪家車隊喜歡跑哪條線路,能承擔多少貨運量,這些運力特征形成數據并積累下來。 在供給與需求之間,是“鋼蜂云智”平臺,負責智能調度、智能定價和算法風控。系統背后的數據庫有車型、貨源、線路偏好等,通過數據分析,鋼蜂科技完成運力資源的整合。 當供需雙方的需求與能力被標準化之后,匹配效率隨之升高,原先找車成本和運輸監控成本降至0.2%。 談及服務標準化問題,石宇認為,目前國內生產資料的整車物流市場缺乏規范秩序,標準化和透明化程度都相對較低。交付標準和時效還停留在一單一議模式,價格也隨需求不斷波動。 而鋼蜂正是致力于通過解決服務標準化的問題,提高上下游之間的協作效率。對于細分領域里的貨主來說,服務標準化程度提高了,供應鏈效率也就提高了。 2021年,鋼蜂提升標準化服務,推出專為上海和廣東地區打造的高標準化的運力服務產品“鋼到”和“蜂粵”。2021年下半年與近百家客戶達成合作。 02 讓機器人代替人做決策 供需雙方的標準化,是鋼蜂科技第一階段完成的任務。 “我們做過一個測算,一個車隊在和鋼蜂合作之前和合作之后,它的周轉率改善了55%。和我們合作緊密度排前30%的車隊,我們每個月提升的運輸公里大概在2000~2500公里之間。如果考慮到上一個訂單會聯通的下一個訂單的話,實際上給它帶來的每個月的公里數的提升大概能提升到5000公里?!笔钫f。 5000公里是什么概念?中國一臺重卡平均的行駛里程是不到1萬公里,美國一輛重卡平均行駛里程大約在2萬公里,如果能給司機多帶來5000公里的行駛里程,相當于增加了一半的訂單量。 第二階段,鋼蜂科技建立一個數字化尋源體系,研發運力尋源機器人。 當收到訂單時,機器人可以從幾萬個車隊的運力池里面抽出與訂單需求相關的運力,推薦給運營人員,進一步提高了找車效率。 在操作過程中,客戶在企業微信上發一段消息給尋源機器人,告知它需要在哪條線路上找怎樣的車,機器人會識別并分析需求,給合適的車隊和司機發短信或者打電話,找到合適的運力,然后推薦給客戶。 “我們希望盡量用機器代替人力,這種策略帶來了鋼蜂業務的增長與履約成本的下降?!笔钫f。 目前鋼蜂正在做第三階段,讓機器人代替人去做決策,訂單應該按照什么邏輯順序,分發給誰,如何跟蹤。 “如果你能夠讓每一個甲方的訂單都交給最希望承運的車隊,那會提升整個交易效率,但這對我們運力整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,而且靠人工作業幾乎無法做到?!?021年,鋼蜂研發出AI機器人“鋼小蜂”,這是鋼蜂科技內部最受歡迎的AI機器人,它背后是一套幾萬家車隊和幾十萬個司機組成的數據庫,每個數據庫里的字段都會帶有一些標簽,比如車型、溫控、貨品、線路等。鋼小蜂可以分析這些數據,幫助人完成運力整合。通過機器提升交付的可靠性。 3年來,鋼蜂科技不斷進行產品迭代與創新,也不斷加強產品的AI屬性: 2019年11月,發布“鋼蜂云鏈-標準版”、“鋼蜂云鏈APP”; 2020年3月,發布“鋼蜂云鏈-快速版”、“貨到了”小程序; 2021年9月到11月,發布“鋼蜂運力池”、“鋼蜂AI運營機器人”、“貨運通”+“車隊寶”小程序; 2022年1月,發布“物流女仆”虛擬員工、“冷鏈哨兵”機器人; 2022年2月到3月,發布“清盜夫”預警系統、“AI控制塔”。 比如冷鏈哨兵,可以24小時檢測冷藏車的溫控情況,既減少了三班倒的人力消耗,也保障了所有冷藏車的異常檢測。 2022年,鋼蜂科技還將AI產品對外輸出,把在自營和平臺業務中驗證成功的AI虛擬員工等產品推廣給行業中更多的企業客戶。 “起初這些系統與機器人都是服務于鋼蜂自己。但有些貨主客戶想要去購買它們,交給為其服務的其他物流公司使用,或者推薦物流公司找我們來買,以提升服務水平。我們也很愿意做這個事情?!笔钫f。 03 AI如何助力物流 回顧上海封城,石宇發現,隨著鋼蜂科技交付能力的凸顯,獲客變得更容易。4月份,鋼蜂科技的業績遠超前三個月,同時4月的新增客戶數比2月、3月加起來都多。 但石宇認為,2022年,鋼蜂科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獲客,而是繼續完善供給側的標準化——將運力資源拆解到最小模塊:車隊偏好什么貨品、什么路線、當下運力是否冗余、車輛實時數據等。 鋼蜂的思路是,用技術去改變運力組織效率、改變訂單分發效率、改變物流交付效率,讓整個過程都變得更加可控。同時,盡可能減少人工參與,降低人力成本?!颁撔》渥铋_始出現的時候,解決的是單點問題,比如車輛位置監控、訂單高效識別。但我相信AI最終會把物流交付的鏈條全部串聯起來,從需求分析、運力組織、訂單分發、運輸過程結算到最后的清算。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的東西?!? 讓技術、讓機器人更多地參與,往深里說,石宇想做的不是改變生產關系,而是提升生產力。 “先做單點突破,然后嘗試把這些點連接起來,從分析需求——識別訂單——組織運力——分發訂單——監控運輸過程——結算,整個過程完全靠AI機器人串聯?!笔顝娬{,“這就是我們正在研發的東西,我相信這是個劃時代的產品,最后我們這些虛擬員工會把整個物流的交付鏈條變成數字化、智能化?!笔羁偨Y。
艾瑞咨詢研究院《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+物流發展研究報告》顯示,我國物流業發展已經走到智慧化階段。
圖片來自艾瑞咨詢研究院 目前,物流業的人工智能應用集中于公路干線運輸,包括以自動駕駛技術為核心的無人卡車,比如贏徹科技、圖森未來、智加科技等;以計算機視覺與AloT產品技術,為運輸車輛管理系統提供實時感知功能,比如G7物聯、中交興路、易流科技等。
圖片來自艾瑞咨詢研究院 頭部企業們對“人工智能+物流”大多秉持著積極且謹慎的態度,基于深刻的行業理解,在自身業務體系中尋找適Al技術“即插即用”的場景。 石宇認為,想要做出好用的AI產品,一個關鍵點是:AI應用要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流程?!癆I使用過程當中,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原有作業流程的影響,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,因為數字化落地需要多重角色協作才能實現。如果你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,在使用過程中,需要改變很多原有的作業流程,它就很難實現?!? 鋼蜂科技的AI產品原則是,將AI作為一個員工嵌入到原有流程里面,不需要對原有流程做太多改變。比如說冷鏈哨兵,在現有流程中,扮演員工角色,效果則遠超人工作業。 目前,物流+AI還是以輔助管理、提升效率為主,將計算機視覺、智能語音等技術與機器學習、運籌優化等Al算法融入實際業務中,形成眾多降本增效的點狀應用。 艾瑞咨詢研究院認為,近兩年,自動駕駛在卡車領域進展順利,無人卡車在港區、園區等相對封閉的場景中已經開始進入試運行階段,但與實際運營的尚有距離。未來數年內,人工智能在物流運輸中的商業化價值,主要還是體現在車輛狀態監測、駕駛行為監控等方面。 |
|